书法字典

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

褚遂良 唐代褚遂良(596年—658年或659年),字登善,杭州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 ,祖籍阳翟(今河南禹州),唐朝政治家、书法家。褚遂良工于书法,初学虞世南,后取法王羲之,与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薛稷并称“初唐四大家”,传世墨迹有《孟法师碑》《雁塔圣教序》等。初唐书法家中,以欧阳询、褚遂良二人最具有创新精神,褚遂良最能与时俱进,欧、虞两人书法,保留隋朝书风较多,褚遂良书法则能汲取众家之长,不被前辈们多抑制,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,且刚柔并济,清朗秀劲,英俊潇洒,力和美、骨与韵趋于一体,“真正开启‘唐楷’门户,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”,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。

与字释义

  • 拼音yǔ,yù,yú
  • 注音ㄩˇ,ㄩˋ,ㄩˋ,
  • 笔划3
  • 五笔GNGD
  • 五行

基本释义

〈动〉

  1. 参与

   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。——《礼运·大同》

    怀嬴与焉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

    蹇叔之子与师。(与师,参军作战。)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
  2. 另见yú;yǔ

〈动〉

  1. (会意。小篆字形,“一、勺”合起来,表示赐予别人东西。“與”,从与,从舁(yú),共同抬起,与,给予。合起来表偕同、朋友。本义:赐予,施予,给予)

  2. 同本义

    与,赐也,通作“与”。——《正字通》

    我持白璧一双,欲献项王,玉斗一双,欲与亚父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 3. 则与斗卮酒。

    取与者,义之表也。——汉·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

    与衣裳,吏护还之乡。——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   有张氏藏书甚富。往借,不与,归而形诸梦。——清·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
  4. 又如:赠与(赠给);交与(交给);与人方便;与受同科(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);与虎添翼(给老虎添上了翅膀。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,使其更强)

  5. 交往;交好

    孰能相与无相与。——《庄子·大宗师》。释文:“犹亲也。”

    生与来日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。按,犹交也。

  6. 又如:相与(彼此往来;相互)

  7. 奖赏

    上以功劳与,则民战;上以《诗》《书》与,则民学问。——《商君书》

  8. 又如:与奖;与津贴

  9. 帮助;援助

    君不与胜者,而与不胜者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。注:“犹助也。”

    匈奴壤界兽圈,孤弱无与,此困亡之时也。——汉·桓宽《盐铁论》

  10. 又如:与助(赞助);与点(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。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)

  11. 随从;随着

   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。——《国语》

  12. 又如:与世推移(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);与世沉浮(随波逐流);与时偕行(变通逐时)

  13. 合乎。如:与人(合乎民意者得人心);与地(凡合乎地道者,则得地利);与天(凡合乎天道者,则得天助)

  14. 等候,等待

    日月逝矣,岁不我与?——《论语·阳货》

  15. 如:岁不我与

  16. 允许

    子曰:“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。”——《论语》

  17. 又如:与告(准假)

  18. 交付,偿还

    岁余不入,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,客奉将不给。——《史记》

  19. 又如:与利息

  20. 亲近

   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。——《管子》

〈名〉

  1. 党与;朋党

    与,党与也。从舁从与。与声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敌多则力分,与众则兵彊。——《史记》

    群臣连与成朋。——《汉书》

  2. 盟国,友邦

    王夺之人,霸夺之与,疆夺之地。——《荀子》

  3. 又如:与国(盟国;友邦)

  4. 类;同类

   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,昭明光节而已,少曲与焉。——《国语》

〈介〉

  1. 跟;和;及

    与臣而将四矣。——《战国策·魏策》

    孰与君少长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   与城为殉。——清·侯方域《壮悔堂文集》

   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。——孙文《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·序》

  2. 又如: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

  3. 为,替。如:与我想想

  4. 离开。如:与世隔绝;与众不同

  5. 对于;于

    君之始入京也,与言皇上无权…君不之信。——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
  6. 和;同。如:父亲与母亲;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;成与不成,在此一举

〈助〉

  1.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。吗

    求之与?抑与之与?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

    然则师愈与?——《论语·先进》

    岂非士之愿与?——《史记·蔡泽传》

    而君逆寡人者,轻寡人与。——《战国策·魏策》

  2. 另见yú;yù

[查看更多]

文字详解




同“欤”〖sameas“欤”〗
求之与?抑与之与?——《论语》
另见yǔ;yù




[查看更多]

与说文解字

与【子集上】【一部】 康熙筆画:4画,部外筆画:3画

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𠀤同與。《說文》賜予也。一勺爲与。《六書正譌》寡則均,故从一勺。(與)〔古文〕𢌱𦦲𠔔《廣韻》弋諸切《正韻》弋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演女切,𠀤音予。《說文》黨與也。《戰國策》是君以合齊與强楚。《註》與,黨與也。《管子·八觀篇》請謁得于上,則黨與成于下。

《廣韻》善也。《禮·禮運》諸侯以禮相與。

《增韻》及也。《易·說卦》是以立天之道,曰隂與陽。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

許也,從也。《論語》吾與點也。《管子·形勢解》鬼神助之,天地與之。

待也。《論語》歲不我與。

《博雅》如也。《前漢·韓信傳》大王自料,勇悍仁彊孰與項王。《註》師古曰:與,如也。《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》楚王之獵,孰與寡人。

施予也。《禮·曲禮》與人者,不問其所欲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卜》以邦事作龜之八命,一曰征,二曰象,三曰與。《註》與,謂予人物也。

助也。《戰國策》吾將深入吳軍,若扑一人,若捽一人,以與大心者也。《註》與,猶助也。

類也。《周語》夫禮之立,成者爲飫,昭明大節而已,少曲與焉。《註》與,類也,威儀少比類也。

以也。《詩·召南》之子歸,不我與。《朱註》與,猶以也,以謂挾己而偕行也。

和也。《戰國策》內𡨥不與,外敵不可拒。《註》𡨥猶亂,與猶和也。

用也。《詩·唐風》人之爲言,苟亦無與。《傳》無與,弗用也。

數也。《禮·曲禮》生與來日。《註》與,猶數也。

語辭。《禮·表記》君子與其有諾責也,寧有已怨。

容與,閑適貌。《莊子·人閒世》因案人之所感,以求容與其心。《註》以求從容自放,而遂其侈心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楚王乃弭節,裴回翱翔容與。《註》索隱曰:言自得。

《正字通》大與,官名,主爵祿之官。

不與,國名。《山海經》有不與之國,烈姓黍食。

姓。

《廣韻》羊洳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羊茹切,𠀤音豫。參與也。《正韻》干也。《中庸》夫婦之愚,可以與知焉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國有六職,百工與居一焉。

縣名。《史記·曹相國世家》參以中涓從,將擊胡陵方與。《註》索隱曰:地理志,二縣皆屬山陽。正義曰:與,音預。

《正字通》疑慮未決也。通作豫。《前漢·昌邑王傳》楊敞猶與無決。

《陳湯傳》士卒猶與。通作豫。

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羊諸切《正韻》雲俱切,𠀤音余。語辭。《論語》其爲仁之本與。《禮·檀弓》曾子曰:微與。其嗟也可去,其謝也可食。《疏》微,無也。與,語助。

《詩·小雅》我黍與與,我稷翼翼。《箋》與與,翼翼,蕃廡貌。

《論語》與與如也。《註》威儀中適貌。

舒也。《前漢·禮樂志》朱明盛長,旉與萬物。《註》師古曰:敷與,言開舒也。與,弋於反。

人名。《書·舜典》垂拜稽首,讓于殳斨暨伯與。《傳》殳斨,伯與,二臣名。《釋文》與,音餘。

山名。同輿。《山海經》敦與之山。《註》按名勝志作敦輿山。《又》苦山之首,曰休與之山。《註》與或作輿。

《集韻》倚亥切,音欸。与也。◎按說文与訓賜予也,一勺爲与。與訓黨與也。今俗與字通作与。

与字源演变

hao86网为您带来与字的褚遂良楷书书法,褚遂良书法作品楷书的与字,褚遂良的楷书与字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