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法字典

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

赵子昂 元代赵孟頫(1254年10月20日-1322年7月30日),字子昂,汉族,号松雪道人 ,鸥波,中年曾署孟俯,吴兴(今浙江省湖州市)人,原籍婺州兰溪 。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、书法家、画家、诗人,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、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。赵孟頫博学多才,能诗善文,通经济之学,工书法,精绘艺,擅金石,通律吕,解鉴赏,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。在绘画上,他开创元代新画风,被称为“元人冠冕”;赵孟頫亦善篆、隶、真、行、草书,尤以楷、行书著称于世。其书风遒媚、秀逸,结体严整、笔法圆熟,创“赵体”书,与欧阳询、颜真卿、柳公权并称“楷书四大家”。

耳字释义

  • 拼音ěr
  • 注音ㄦˇ,
  • 笔划6
  • 五笔BGHG
  • 五行

基本释义

〈名〉

  1.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耳朵形。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耳朵)

  2. 同本义

    耳,主听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耳者,肾之候。——《白虎通·情性》

    耳者,心之候。——《春秋·元命苞》

    耳目者,心思之助也。——《鬼谷子·权篇》

    坎为耳。——《易·说卦》

    忠言逆耳利于行。——明·刘基《苦斋记》

    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——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 3. 又如:耳目官(指耳、目两种器官);耳斡儿(亦作“耳挖子”。掏耳垢的小勺,另一头有尖头);耳朵垂子(借指耳窝);耳根厢(耳边);耳顺(六十岁)

  4. 听觉,听力。如:耳识,耳性(记性);耳重(重听。耳朵听觉不灵敏);

  5. 耳状的东西。如:索耳;吊耳;木耳;银耳;虎耳草;耳杯(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)

  6.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

    禾头生耳黍穗黑,农夫田父无消息。——杜甫《秋雨叹三首》

  7. 位置在两旁的如:耳门;耳房

〈动〉

  1. 听到,听说。如:耳食之学(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);耳顽(听不进去);耳生(听来生疏);耳决(犹耳闻)

  2. 附耳而语。如:耳言(犹耳语);耳报(暗中报告,私下传言);耳提面命(当面讲,甚至揪着耳朵讲。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)

  3. 通“佴”。退后,居次

   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。——《庄子·天运》

  4. 表示限制,相当于“而已”、“罢了”

    技止此耳。——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
    止增笑耳——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
    子曰∶“二三子!偃之言是也。前言戏之耳。”——《论语·阳货》

    从此道至吾军,不过三十里耳。——《史记》

  5.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,如同“矣”,相当于“了”、“啊”、“也”

    田横,齐之壮士耳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

    且壮士不死即已,死即举大名耳。——《史记》

  6. 表示转折关系,相当于“而”

    故化成俗定,则为人臣者,主耳忘身,国而忘家,公耳忘私。——贾谊《治安策》

[查看更多]

文字详解


ěr
【名】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耳朵形。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耳朵)
同本义〖ear〗
耳,主听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耳者,肾之候。——《白虎通·情性》
耳者,心之候。——《春秋·元命苞》
耳目者,心思之助也。——《鬼谷子·权篇》
坎为耳。——《易·说卦》

[查看更多]

耳说文解字

耳【未集中】【耳部】 康熙筆画:6画,部外筆画:0画

《唐韻》而止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忍止切,𠀤音洱。《說文》主聽也。《易·說卦》坎爲耳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腎發爲耳。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肝主耳。《白虎通》耳者,腎之𠋫也。

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。《史記·六國表》此與以耳食何異。《註》耳食,不能知味也。

凡物象耳形者,皆曰耳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有雉登鼎耳。《後漢·五行志》延熹中,京都幘顏短耳長。

《韻會》助語辭。《論語》女得人焉耳乎。《禮·祭統》夫銘者,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。

《正韻》語決辭。《史記·高祖紀》與父老約法三章耳。

《詩·魯頌》六轡耳耳。《傳》耳耳然至盛也。《朱註》耳耳,柔從也。

爵名。《左傳·昭七年》燕人歸燕姬,賂以瑤罋玉櫝斝耳。《註》斝耳,玉爵。《疏》斝,爵名,以玉爲之,旁有耳,若今之杯,故名耳。

姓。《正字通》明洪熙中有耳元明。

人名。老子名李耳。

地名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罷儋耳眞番郡。《註》師古曰:儋耳,本南越地,眞番,本朝鮮地,皆武帝所置也。《後漢·明帝紀》西南哀牢,儋耳,僬僥諸種,前後貢獻。《註》楊浮異物志曰:儋耳,南方夷,生則鏤其頰皮,連耳匡分爲數枝,狀如雞腸,纍纍下垂至肩。

山名。《書·禹貢》熊耳外方桐柏。《疏》熊耳山,在弘農盧氏縣東,伊水所出。《荆州記》順陽益陽二縣,東北有熊耳山,東西各一峯,如熊耳狀,因以爲名。《齊語》踰大行與辟耳之谿。《註》辟耳,山名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束馬懸車,上𤰞耳之山。《註》𤰞耳,山名在河南太陽。

草名。《詩·周南》采采卷耳。《傳》卷耳,苓耳也。廣雅云:枲耳也。《疏》生子如婦人耳中璫,或謂之耳璫,幽州人謂之爵耳。《博雅》𠭿耳,馬莧也。

獸名。《博雅》李耳,虎也。

綠耳,周穆王駿馬名,俗作騄駬。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,色白,兩耳黃,名黃耳。《山海經》丹熏之山,有獸焉,其狀如鼠,而兔首麋身,其音如獋犬,以其尾飛,名曰耳鼠《註》卽鼯鼠,飛生鳥也。《崔豹·古今注》狗,一名黃耳。

蟲名。《爾雅·釋蟲》螾𧊔入耳。《疏》今蚰蜒,喜入耳者。《揚子·方言》蚰𧎘,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,或謂之入耳。

曾孫之孫曰耳孫。《前漢·惠帝紀》內外公孫耳孫。《註》應劭曰:耳孫者,𤣥孫之孫也。去曾高遠,但耳聞之。

《集韻》《韻會》𠀤如蒸切,音仍。《前漢·惠帝紀》耳孫。《註》晉灼曰:耳孫,𤣥孫之曾孫也。師古曰:爾雅,仍孫從己而數,是爲八葉。與晉說相同。仍耳聲相近,蓋一號也。

《諸侯王表》𤣥孫之子耳孫。《註》耳音仍。

《集韻》仍拯切,仍上聲。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。

耳字源演变

hao86网为您带来耳字的赵子昂其他书法,赵子昂书法作品其他的耳字,赵子昂的其他耳字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