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

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

中国书法史上大神级的人物,被后人无比崇敬的、中国书法古典传统的开创者,书圣王羲之竟然没有一件真迹传世。

那么,王羲之的真迹都去哪儿了?

话说还得从王羲之出名那天说起。

王羲之坐上书坛盟主后,他的书法就已经很值钱了。据说他在老妪卖的扇子上随手写五个字,扇子就能由原来的二十钱卖到百钱。写一篇经文,换白鹅一群,绝对的点纸成金。

但东晋的时候,还没有人公开买卖王字,桓玄收集王字,靠的是“逼夺”,当然也收了不少假货。那时候的造假者也蛮拼的,既要学好王字,还要把纸做旧,技术要求很全面。

梁武帝时,宫中藏的王字已经有不少赝品。梁武帝经常和著名道士陶弘景通信,讨论王字的真假,陶弘景很大方地告诉梁武帝哪件靠谱,哪件不靠谱。

梁武帝对宫中藏品鉴定一番,然后将认定的真迹复制,分发给宗室子弟学习。复制的方法是钩摹响拓,具体操作咱们暂且不讨论。

唐太宗比梁武帝还喜欢王字,据说将天下王字收罗殆尽,还从智永弟子辨才那里骗来《兰亭序》真迹,然后让褚遂良主持鉴定。唐太宗在这件事上,唯褚遂良的意见是瞻,所以,我们今天看到的被认为是真迹的王字,都是褚遂良认定的,而那些挑出来的赝品到底啥样,我们不得而知,因为都被销毁了。初唐最杰出的的书法家,欧、虞、褚能有所成就,很大原因就是他们这一时期任职宫中,能接触大量珍贵的书法真迹。

唐太宗推广王羲之,还是用临摹响拓的方法。当时宫廷中知名的拓书人有汤普彻、冯承素、诸葛贞、赵模、韩道政。这些与底本相差无几的复制品,后来逐渐扩散到民间,所以王字的临摹品大盛于唐。我们今天看到的王字有两类,一类是拓书人的响拓本,如神龙本《兰亭序》;另一类是虞世南、褚遂良等名家的临本。

由上,其实我们可以看出,南朝、唐朝,王羲之的真迹还是很多的,流传也广,只不过大都在宫廷。

不过后来就没了。

原因很简单:正是因为一千多年来人们对王字的喜爱崇拜,才导致书圣真迹的毁灭殆尽。

桓玄的一投

历史上第一次集中销毁王字,是在东晋末年。当时桓温之子桓玄操纵朝政,此人极其猥琐,篡权做了几天皇帝,即狼狈下台,仓皇逃命之际,把自己收集来的所有王羲之作品都带上了,但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么个超级粉丝居然在逃到长江边的时候,突发阴暗的报复心理,干脆一不做、二不休,直接把王羲之的真迹全都扔进了长江!而且你知道他一共扔了多少?大概有15000幅!

这么多真迹,就这么没了,想想就痛心啊!因为桓玄跟王羲之是同一朝代的人,所以他手里的真迹数量也是最多的,没想到他给自己偶像的作品带来的竟然是灭顶之灾。

梁元帝的一烧

正常来说,如果事情到此结束后,人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真迹的,毕竟王羲之的作品存世数量还是挺多的,再加上大部分已经损毁了,剩下的真迹放谁手里,估计都会更加细心的保存。

然而,到了南北朝的时期,又出现了一个王羲之的超级迷弟,他就是“梁武帝萧衍”,相比起桓玄,身为帝王的萧衍,那狂热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,根据后来的《二王等书录》记载,“梁武帝尤好图书……二王书大凡七十八帙,七百六十七卷,并珊瑚轴织成带,金题玉躞”。说的就是梁武帝穷极一生,收集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78帙,767卷,并且是“珊瑚轴织成带,金题玉躞”。

看看梁武帝的举动,不但收集字画,还做了“珊瑚卷轴、泥金题签、用玉装饰”等等一系列粉丝行为,而且那时的王羲之书法真迹已经不多了,市面上也开始出现假货了,所以当时的梁武帝还常与陶弘景切磋王羲之书法的真假问题,还让人把王羲之的字编成《千字文》等等,可见也是个真爱粉啊!

梁武帝在位后期,“侯景之乱”爆发,梁武帝因此也逝世了……不过万幸的是王羲之的这批书法竟然躲过了此次浩劫,可是没想到,躲得过初一却没躲过十五!

公元544年,西魏围城,南梁彻底完蛋,梁武帝的儿子梁元帝,在出城门投降之前,脑子突然短路,竟然跟几百年前的桓玄想到一块去了,唯一的区别是这次没扔水里,他把包括二王的书法在内,梁朝几十年来的图书珍藏,一把火给全烧了!就因为他的这次智障行为,南梁损失了图书共计14万卷,其中自然也包括王羲之的那些真迹。此后隋炀帝杨广也曾经得到不多的一点真迹,但也随着隋朝的灭亡更迭而遗失了。

唐太宗的一句遗嘱

唐朝时能搜集到的王字已经不如梁朝了,应该说几近灭绝。但依然出现了一位王羲之的超级迷弟,就是唐太宗,在至上的权势和钱势双重诱惑下,竟然还收集到了王羲之真迹。不仅仅如此,他还收集到了王羲之书法真迹一共2290卷

也是因为这样,在唐代历史上,关于王羲之的一些作品,比如《兰亭序》、《快雪时晴帖》等等,摹本也变多了。但没想到,唐太宗也有脑抽的时候,他在驾崩之前竟然吩咐自己的儿子唐高宗,要把《兰亭序》垫在他自己的脑袋下陪着一起下葬!

可是五代的温韬盗开昭陵后,列出的盗宝名单上根本没有《兰亭序》。到底是《兰亭序》藏得太隐蔽,温韬没发现,还是高宗根本没有按照太宗的意思做,我们已不得而知,《兰亭序》的失踪之谜也成了书法史上最大的悬案。

北宋初年,宋太宗敕刻《淳化阁帖》,所收王字,连真带假一块统计也不过一百六十余帖。北宋末期的宣和二年,皇宫所藏王字被记录在《宣和书谱》中,有二百四十三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