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

2020-06-19 来源:hao86 王羲之 兰亭序
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

如果《兰亭集》本身有生命的话,一定会深深地嫉妒,为什么王羲之为它所做的序竟在历史上留下比它本身更华丽的倩影。绝佳的文笔是这篇序享誉的原因之一,但更重要的是他出自王羲之手中的鼠须笔,龙飞凤舞、意兴翻腾的字迹,一气呵成的笔法,无不显现书法大家的风范。

据说唐太宗拿到这篇书法珍品时爱不释手,装裱后即挂在床头,每日观赏,临死前还让这世上绝无仅有的王氏真迹随他一起进了坟墓,至此《兰亭集序》的墨宝失传。

兰亭集聚太多文人的回忆,王羲之挥笔写下了上面这篇序记载当时聚会的情景。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三月三日的上巳节,应当是下水沐浴的祭祀日,王羲之与一大堆朋友和家人决定到会稽山的兰亭沐浴山岚,行修禊之礼、饮酒赋诗。

一行四十余人,其中包括当时极负盛名的孙绰和谢安等人,大家一边说笑一边即兴赋诗,王羲之主动担任了负责记载和整理诗的角色。兰亭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沟,山上流下的泉水汇聚在这里,溪水打旋之后又顺着亭边的小沟弯转离去,形成了曲水的雅致景象。

王羲之命跟随的仆人把他的鹅放到池塘里,一边逗弄着爱鹅,一边招呼众人坐下。不知道何人出了个好主意,来到曲水的上游,把一个酒盏搁在荷叶上放入水中。带着酒盏的荷叶顺水而下,围着兰亭打转,在谁那里驻足,谁就要将酒杯拿起来赋诗一首,对不上来便要将杯中的酒喝掉。

这个主意既能让大家喝到美酒,又能赋诗,绝妙有趣,所有的人都兴致勃勃地参加进来天朗气清,风和日丽,在崇山峻岭、茂林修竹的环境中,即便耳边没有天籁之乐,能够和好友们一起畅言无忌,举杯高歌已是人生乐事一件,所求不多了。

王羲之拊掌微笑,感受着微醺的滋味,在喧闹中生出了对生命意义的感叹。人与人交往、周旋,大家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挥霍着生命。有的人喜欢在一室之内谈论自己的抱负,有的人却喜欢寄托外物,四处游历、喝酒饮食,不羁于世道。虽然每个人的性格、行为都不尽相同,但遇到得意的事情就会忘乎所以,甚至把自己快要老了的事情都给忘了,好比眼前这群人,无论年纪大小,都玩得那么快乐。

可是,等到对已经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,或是因事物变化而心境发生变化时,感慨便会油然而生:以往令自己欢欣的事物已经不再能够鼓舞自己,退化为历史的陈迹,而自身这时才如同从梦境中蓦然醒来一样,发现生命已经快到尽头。不知不觉,由新生转瞬到了面临死亡的一刻。死和生,是人生多么大的事情啊,如何能不为它痛心呢。

莫名的悲怆袭上王羲之心头,想到每次看前人的文章里大谈生死,总不免要唏嘘一番,弄不明白个中道理,认为古人常把生死混为一谈,把长寿和夭折等量,根本是荒谬的论断。可是回过头来又一想,既然他是如此看前人,想必后人看到他在大谈生死问题的诗词之后,也一定会有和他相同的看法。

所以,他不再多想,尽力记下今天所有人在兰亭里留下的诗篇。虽然亭里玩乐的众人经历的事情各异,作风也迥然不同,但在同样的情境下触发的情怀,应该相去不远。那么,当后人看到了自己记录的这些诗篇时,定会与他有同样的慨叹。

沉浸在想象中的王羲之再次加入诗酒的“战团”,喝得一塌糊涂,高叫仆人笔墨伺候,挥毫在蚕茧纸上“唰唰”落笔,行云流水地为尚未成集的诗集奉上一篇佳序。众人看罢拍手叫好,尽兴而归。王羲之却在清醒后看着适才所写的《兰亭集序》哑然失笑:酒醉后的自己竟然是悲观的,好像不太符合他的性格啊。

在玄学盛行的时代,王羲之也有自己的信仰,他对道教的天师宗情有独钟。但他不认为生活就要看淡一切,人世不应该被遗忘。在《兰亭集序》里,他虽然心怀山水乐趣,表现出了对老庄的热爱,但他对俗世生活仍然心存深深的眷恋,否则也不会对“生”与“死”相当看重。

生死、隐达是生活中无法被遗忘的东西,在《兰亭集序》里,王羲之把聚会的乐事、每个人的情态和思想的波动都记录在案,同时也把对人生意义的别样思考传达给了后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