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

2020-06-19 来源:hao86 苏轼 苏轼书法
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

历史的车轮走到11世纪,在中国的天顶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彗星,姑且不论他在政治上的风风雨雨,单就文学艺术而言,他给宋代历史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。

元丰二年(1079),苏轼身陷“乌台诗案”被捕入狱,后被贬黄州。苏轼在黄州的三年,政治上的失意,生活上的窘迫,使“禅宗”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精神支撑。元丰五年(1082),在寒食节,联想到自己的不幸,触景生情创作出千古名篇——《黄州寒食诗帖》。

(一)厚重而灵动的线条

在用笔方面,《寒食帖》中,每个字无不落笔沉着,行笔涩进,提、按、转、折凝重,收笔圆融,笔画雄浑劲健。苏轼用笔多偏侧,行笔简便,笔法随意而出,其线条朴实无华,别具一格。

《兰亭序》虽有几处涂改痕迹但书写极其潇洒自然,用笔多露锋,正锋与侧锋交相辉映;

颜在创作《祭侄文稿》时情绪极度悲愤,错讹之处,当即涂改,用笔多藏锋逆入,中锋用笔,笔势圆润,情绪饱满。“兰亭茧纸入昭陵,世间遗迹犹龙腾。颜公变法出新意,细筋入骨如秋鹰。”

由此可见苏轼对王羲之和颜真卿书法的高度重视。 就《寒食帖》而言,其笔法多取于颜真卿。

(二)宽博而多变的结构

从结体上来看,《寒食帖》字多取横势,体势宽博而多变。论及结字,黄庭坚曾用“石压蛤蟆”的比喻,形象地勾画出苏字结体扁平的特点。在结构方面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参差错落。

仔细观察,可以看出前三行结字以扁平为主;第四行、第五行,结字紧密,笔画肥厚的风格体现明显; 至“萧瑟”二字,笔势放开,字形阔大,字形出现正斜交替变化。

《兰亭序》在结构上同样极尽变化,通篇作21个“之”字各有不同的体态美感,无一雷同;《祭侄文稿》结体多取横势,结体宽博,首尾变化明显,正面表现了颜真卿悲壮波动的情绪。将三件作品进行比较,则《黄州寒食诗帖》的结构特点便更加明显。

(三)错落而空灵的布局

就章法上来看,《寒食帖》行距舒朗,字距稍紧,但是在空间、结构变化上又错落有致。 其中“年”“中”“苇”“纸”均为长笔画线条,一方面给纵向空间带来了延展性,另一方面,四字的位置安排也恰到好处,从而使整幅作品节奏感加强。《兰亭序》章法自然,一气呵成;

《祭侄文稿》书面并不是很清爽,修改随处可见,通篇书写节奏由慢到快:开头部分还能压抑住内心的情感波动,字形大小均匀,当想起亲人死难,便肆意挥洒,悲壮的心情表现淋漓尽致。

由此可以推测颜真卿当时书写过程中情绪波动之大,苏轼学习了颜真卿在《刘中使帖》中的章法布局,如“耳”字同样使用长笔画线条,笔势迅速果断,苍劲古朴,意味深长。犹如锥画沙一般,使其藏锋,更显沉着。

(四)浓稠而黝黑的墨色

苏轼作书,喜用浓墨,《寒食帖》也是如此。用墨过多,极易产生“墨猪”, 苏轼却能通过转折处重按然后迅速转折,产生一种凌厉、劲健的效果。加上墨色黝黑发亮,更是奇异诱人。

《祭侄文稿》将渴笔枯墨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全文只蘸七次墨,用干枯的墨色变化来表达伤痛的情绪。

墨色的干枯对比加强了艺术感染力,艺术效果同内心的情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。

同为“清四家”的刘墉和王文治,二人被后世誉为“浓墨宰相,淡墨探花”。想来两人的用墨特点,也无不受到了苏轼《寒食帖》的影响。

《寒食帖》不是没有形式,而是一种让你忘记形式的形式,又是一种你不可忘记的形式悲剧,就是美的破坏。

悲剧美,就是美被破坏后带给你的情感体验。读过《寒食帖》后,那些破碎的美的事物和形象,总在你眼前晃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