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

2020-06-20 来源:hao86 书法 书法的真谛
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

书法的真谛究竟是什么?为何这个问题比怎样提高书法水平更令人关注?我还着实认真想了一下。思考的过程中,我回到了自己初学练字的时候,好像对于书法的本质问题的探索,也占了大多数精力,相反练字和理论的时间偏少。

或许当下书法爱好者也是如此,他们更在乎书法的本质与方向。如果没有一个有准确的本质,有价值的方向,那方法和努力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。毕竟根不稳,枝叶也会长偏。

那些年苦心思索了好久,几乎翻遍历代名家书论著述,遍观两千年来千家法帖,其中努力虽称不上披星戴月,起码可达到日日看,日日思。我之方向为:在古人的学书历程中找到规律,在古人的法帖中找到他们的共同追求。

这个过程从开始到稍有些成果,能解自己疑惑,大概用了三四年。才明白什么是书法,练字为了什么。

第一个阶段,入

所谓“入”,是学习书法时先找一家学习,待笔法基础稳定后,思想上可了解到此家的“法”的特点,以及能达到背帖创作的结果,此为“入”。

所谓“先精而后博”,是书法的基本要求。见过学书的多数人都耐不住追求“精”的寂寞,想要一步登天,过早的就去想那二三十年之后才有的“融合出新”的阶段。

这个阶段我亦难免,在追求书法“真谛”的过程中,看过名家书论,虽未必能懂,也能看到其中矛盾。对一个初学者来说,以低水平看高水平矛盾,实在是“自杀”举动,因为初学者往往思想“狭隘”,并不“通透”,所以对那些矛盾不能正确理解,故而会打乱自己对书法的认知。

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,因为起心底想不通,何为对,何为错。换句话说,王羲之告诉你先迈左脚,颜真卿告诉你先迈右脚,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并不矛盾,可水平限制之下就会产生矛盾思想,在矛盾之余,就已经“邯郸学步”,忘记如何走路了。这在我所见过的大多数初学者身上,非常常见,我自身曾是严重患者。

不过这个“杂”的阶段为我带来了一些好处,我了解了几乎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一二流名家的书风作品,对我后来总结“法度”产生了重要影响。当然,这一些都建立在已经忘记邯郸学步,知道如何走路的基础上。依旧避免不了的求“精”的寂寞过程。

第二个阶段,博。

这个阶段需要在“精”的基础上进行,了解一家之笔法,才能窥透诸家之笔法的变化、异同、规律。

所谓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。我们看到的名家书法,看到的不再如第一阶段,只识字形,而是在笔墨之下看到的是法度的规律变化,是在山水物象之上这种“形而上”的东西。学一个人的字,再也不用去摹字形,只要弄清笔法,就可学个模样。

这种能力就是能在众多的“形”中,找到“形而上”的规律,这是第二阶段。

第三个阶段,融

便也不用多说,融百家为一炉,出新而已。看似说的简单,实则非常困难。如何融百家?如何取舍?这其实并不是人能教的,而是靠自己去“悟”,这种悟建立在人的学识修养和性格上。

所谓字如其人,乃如其才,如其学,如其志,总之如其人。

能融百家出新的人,无论是一些江湖大师,还是真正的书法高手,都避免不了一个问题,就是有自己的一套处理结字的规律。只不过江湖大师的规律是自造的自由体,散漫无度。而高手是集古成家,传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。

书法之最后一阶段“天人合一”。

如第三阶段算“字如其人”,那么第四阶段,也就是一流名家的阶段,就已经到了“天人合一”。把“如人”一般的字,再结合与自然,最后呈现出来的,才是最高阶段。所谓“通汇之际,人书俱老”。

很多人不懂,为何学几年就能写的不错的字,非要到将老死时才能算“通汇”呢?

话是没办法解释的,因为因与人的追求不同,标准也高低有分。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:人不分三六九等,却也分三六九等。

物质与思想,着实是两个概念。

天人合一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。在书法中则可表示为“囊括万殊,裁成一相”,语出唐张怀瓘书论。

所谓“万殊”,指的就是世间万物,诸多矛盾。而裁成“一相”(去声),指的就是用一种物象表达出来,也就是笔墨,换句话说就是“点”“线”“面”的高度概括。
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书法技法创造出想象中广阔自由的天地。

其实说到最后,书法的真谛还是要归结到人“性”上。能融百家,只能说明有性格,但不能说有性情。真正的性情,才是书法的根本。无论是悲愤,高兴,阴郁,只要是真的在心中无所顾忌的表现出来的,能无拘无束的表现在心中的,才是自由的。

所谓的自由,并不是猪撒欢一样哪都乱跑。而是在心态上达到一种“嘭”的一种爆发的状态,不用收敛,不用压抑,不为世俗所动,这才是自由。

大概如“走自己路,让别人说去吧”

这一点,好像跟很多书法爱好者一上来就写狂草的心态差不多。很多人一上来就想写狂草,连一个正经的楷书字都写不好,就要耍草书,美其名曰真性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