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
东晋初年,书坛上的大家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廙,他称名书坛时间很短,东晋立国第五年就故去了。在书坛群龙无首的20年间,《东晋王羲之传》中记载,王羲之的书法不胜庾翼、郗愔。而到了晋康帝建元年间,王羲之书名大盛,出现了朝野争相效法王书的局面。在穆帝永和元年以后,王羲之成为了高门士族中第二代书坛大家。
梁武帝时,提倡崇钟抑王。他认为二王书法不及钟繇书法的古肥,极力倡导钟繇书法。但梁武帝此举只是针对二王书法在当时所产生的流弊,他并无心真正推翻二王地位。加之钟繇的书迹在梁朝已是凤毛麟角,当时很少有人附和崇钟抑王之说。就连梁武帝本人也是收集了王羲之的大量传世书作,还命人编写了集王羲之字的《千字文》,作为习字的课本。王羲之书法地位不但没有被贬抑,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确立。
到了唐朝,唐太宗又以帝王之尊来推崇王羲之。他专心摹学王书,并告诉世人,他写字心慕手追者,王羲之而已,其余区区之类,何足论哉。公元648年,太宗为《王羲之传》写了《传论》,极力肯定了王羲之书法价值。从此,王羲之书法的权威性得以确立。
此后,历代书家无不皈依王羲之。如五代杨凝式,宋代苏轼、黄庭坚、米帝、蔡襄,元代赵孟頫,明代董其昌等。清代虽以碑学突破帖学的范围,进而打破王羲之一尊的局面,但在双辔(pèi)并行的过程中王羲之书法的权威性仍延续至今。在书法艺术百家争鸣的今天,我们仍能在各类展赛中看到大量王书的影子。王羲之对于书法的影响仍不容小看,其权威性可见一斑。
王羲之真迹不存于世的原因
王书真迹的集中毁灭,最初发生在5世纪的东晋末年。当时,桓玄操纵朝政,此人性贪鄙,好王书,收集了大量二王真迹。后来发生政变,桓玄南奔,在仓皇逃命之际,他将携带在身边的二王法书尽投于江中。
梁朝时,武帝搜访天下法书,其中得二王书迹78帙767卷,估计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一半。554年,西魏围攻江陵,梁元帝见大势已去,在出金城投降之前,将梁朝积五十年之力搜集的王书及其他书法全部烧毁。王书真迹,大多焚毁于此。
王书真迹在历朝历代的更迭过程中,数量越来越少。唐朝内府所藏,已不及梁世。及至北宋宣和二年,御府所藏的王书著录于徽宗敕令编撰的《宣和书谱》,有243帖。靖康之难,北宋亡国后,宣和内府的王书真迹也就下落不明了。从此以后,王书真迹再难见到。
最新文章
为您推荐